一年来,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六一战略”和“4+6+6”产业集群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以“1334”工程为总体发展思路,以用心上好“六堂课”、用力做实“十件事”为抓手,一以贯之地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在建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师生幸福、社会认同”的高质量学校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持续改进作风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恪守清廉底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更加饱满。以优良党风为引领,推动师德师风与学业学风同频共振,凝聚成润物无声的醇厚校风。
(二)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聚焦专业建设,夯实育人根基。学校聚焦“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群融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强药学、医护、智能工程三大专业群的建设,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中药、中药制药、护理三个专业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一批优质专业,中药专业群被认定为首批高水平专业群。中药专业群实训基地获批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护理技能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批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原有中药、中药制药、康复治疗技术3个专业获批设立高职专业学院的基础上,护理、老年保健与管理2个专业今年获批安徽省第二批高职专业学院,亳州药膳产业学院与亳州康养研究院正式揭牌并运行,为亳州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本科层次教学点,打通学生学历提升通道。
二是树立大赛品牌,展示技能成果。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刘小荻、鹿梦阳两位同学荣获护理技能赛项银奖。职业技能大赛市赛获16金34银11铜、省赛获7金9银6铜,人社系统职业技能大赛获2银3铜。康复治疗与护理赛道、食品与粮食赛道、医药生产与经营赛道3个团队即将代表安徽省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三是精研师能素养,锻造名师队伍。获评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师工作坊4个,省级教坛新星1人、“江淮名师”1人,正高级教师2人。共新立项省课题4项、市课题2项,教学能力大赛市赛获3金2银4铜,9个团队全部被推荐参加省赛。《药都职教研究》目前已出至第十期,刊登校内外论文300余篇,为教师学术交流、研讨提供了平台,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组织“五十佳”评选,表彰先进、树立标杆。学校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江苏连云港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上海奉贤区中等职业学校等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派员参加挂职锻炼,与教育部职教发展中心及同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合作,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3场,开展教研活动5次,参与教师达378人次,有效推动了教学问题的诊断研究和改进。
(三)坚持五育并举,规范养正协同育人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依托“七彩课程”体系建设,深度赋能“一心三全十素养”德育品牌培育。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晨跑锻炼、劳动教育、集体诵读、志愿活动、社团活动、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推进思政建设。学校积极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校园网设立“思想政治模块”,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三是丰富活动载体。
成功承办亳州市第六届学生田径运动会暨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师生球类运动会,参与师生近4000人。常态化组织周三大舞台展演和经典诵读活动,以立体化育人模式,沉浸式文化体验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特色活动矩阵实现了文化浸润与品格塑造的有机融合,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生动注脚。四是打造品牌社团。学校共有五禽戏、剪纸、书法等32个社团,通过多样化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社团活动参与度同比增长25%。五是弘扬志愿精神。组织志愿者参与理化体育加试、教师资格面试等辅助服务工作,主动走进社区利用专业技能服务大众,形成“主题活动+常态化服务”模式,年参与志愿服务学生超3000人次,志愿者参与率提升30%,初步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六是推进“三香三园”建设。学校建安书社、古谯书院等七处阅读场所,全力提供优质的读书平台,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传统文化进课堂”系列诵读活动,年阅读学生数达26万余人次,荣获安徽省第二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优秀读书品牌活动奖”及省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5个。对学校中草药种植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整体规划,仁德园等6个中草药种植园初具规模,中药类别达500余种,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充满药香、书香、墨香的幸福乐园、美丽花园、温馨家园。
(四)抓实精细管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全力做好招生工作。 线上线下联动发力,组织招生队伍深入皖北地区共70个中考考点,重点对体育理化加试期间近23000名初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宣传,效果显著。2024年秋季学校招生4300余人,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在安徽省中职学校中稳居前列,截至目前,2025年秋季报名缴费4600余人。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实习就业质量。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5个,截至目前,实质性校企合作企业76家、“厂中校”5家、现代学徒制合作单位1家、共建专业单位8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层次。邀请18家用人单位进学校举办专场招聘,共安排了649人次的学生进行统一实习,并通过自主实习为本地企业解决用工1561人次。2025年全校毕业生4531人,升学1371人(其中本科25),直接就业2622人,就业率88%,其中本地就业3749人,本地就业率83%。四是抓好安全管理,筑牢学校发展底线。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教育工作,加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力度,重视学生养成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努力防范化解教育领域意识形态风险。加强师生信教排查,杜绝宗教向校园渗透。积极开展校园安全检查12次,发现并完成整改安全隐患25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覆盖学生约7000人次,并及时进行干预和辅导工作。五是抓好技能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技工院校技能培训的社会服务优势,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一年来,共开展第三方评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核 414人,开展本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鉴定3391人,开展社会评价计 4100人,为本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过去一年,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后勤服务与项目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学生资助、实训室管理、档案管理以及文明创建等各方面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是办学条件仍需改善。实训场所及设备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各专业实训需求,住宿条件仍较为紧张,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二是师资队伍亟待提升。编制总体不足,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高水平、高学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是教研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较弱,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开发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工作打算及思路
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实施“1334”工程为总体发展思路,树立“德育品牌、大赛品牌、中药品牌”,大力推进高职专业学院与特色专业群建设,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提升办学能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新双高目标,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五五”发展规划。坚持升学和就业并重,继续在专业建设品牌和大赛品牌上做文章,优化和持续推进七彩课程。积极申报和落实与本科高校合作分段“3+4”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工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助力教育强省建设。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使用好北校区。
(二)提升服务能力。坚持党建引领,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全面落实。创新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机制,以党建引领学校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资金用到学校发展急需处。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提升办学内涵。按照“一体两翼五金”的职业教育规划要求,积极融入省、市级产教融合体和行业融合体,打造“五金”品牌,建设一批优质“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用心上好六堂课”(思政课、体育课、实训课、阅读课、创新课、艺术课),建设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
(四)丰富校园文化。落实“1心3全10素养”德育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突出“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加强班风和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五)提升教研质量。推进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完善考核奖惩和职称评审制度。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建立稳定的干部锻炼和教师交流机制。继续办好《药都职教研究》学术期刊,发挥教育科研在引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六)推动模式改革。继续加强“中高职本贯通、职普企融合”,拓宽办学层次模式,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深入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行订单培养、联合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行业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建设优质核心精品课程、金牌课程。
(七)深化产教融合。积极融入省、市区域产教融合体和行业融合体建设,以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探索以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产业学院建设,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
(八)创建平安校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能力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推进消防、溺水、电信诈骗等防范教育工作,重点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防范校服、教辅、工程项目建设、大宗物品购置和侵害广大师生切身利益诸多方面安全风险,创建平安、和谐、温馨的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