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中,教研处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工作,进一步推进亳州一中“四层,三线教研体系”的落实,完成了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强化协调合作系统观,整合全校的教研力
现阶段,亳州一中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如何擦亮百年名校品牌,摆在每一位亳州一中人面前。亳州一中以研为本,以研促学,逐渐构建起学校,年级组,备课组,教师的四层教研,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的三条教研线的“四层,三线教研体系”。各位学科主任独当一面,备课组长努力奋进,亳州一中逐步实现了三个年级一盘棋,全校教研统筹抓。
“四层三线教研体系”从学校层面的大教研活动,关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紧跟教研教学热点,研究高考,教材,教法;从年级层面的各个备课组,依据进度分析教材,探讨试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备课组层面,统筹学科进度,分工协作进行年级教研,教学交流,积极配合年级工作战略;从个人层面,创设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为每一位老师在优质课,课题,论文评选等领域做好评选、引领、服务工作,利用学科网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备课,积极进行有效教学。
2.强化业务学习,落实大教研活动,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学习二十大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传达国家、省、市文件和通知精神,本学期整理编辑了两期“亳州一中业务学习活动专题”材料,涉及“推进中国式教育考试现代化”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评价”,其中“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评价”按照九大高考学科分学科进行整理编辑。业务学习材料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备课活动的前20分钟,由老师进行领学并分享学习感悟。同时,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推出了《教研(备课)组业务学习活动记录簿》。
在教研处袁主任(现任工会主席)、韩主任的指导下,在各位学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于3、4、5三个月份进行了3次大教研活动。大教研活动重在“传理念、开眼界、修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学期教研活动内容聚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新高考背景下的选题、命题策略研究”、深研“高考评价体系”、落实“学科关键问题解决”。3月份的大教研活动创新了形式,进行全校所有学科的集体教研,重点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结合《高考蓝皮书》重点学习分析“2022年高考命题规律、2023年高考命题趋势判断”, 点燃了学科教师研究高考、探究命题的热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3.乘“三新”改革的春风,成立试题研究中心,提升教师的命题水平
当前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强教科研与试题研究成为学校一个可供突破的方向。以耿成华校长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宋耘副校长的直接领导、韩峰主任的大力推动,成立试题研究中心。
试题研究中心采用多种手段对命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一是在校内请命题专家开展讲座活动,二是开展学科内命题技术与技巧探讨活动,三是在一次次的命题实践中提升,四是分三批组织教师到合肥参加命题技术培训。
积极参与年级学业质量检测,本学期组织三次大型考试命题工作。第一次是为高二年级命制第二次月考(5月26—27日)命制全科试卷。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为高三年级命制冲刺卷,各学科命题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打造精品试卷,高考结束后有很多学科的试题与高考题高度类似,受到了学生、教师、领导和家长的高度评价。第三次是部分学科参与高一年级的期末联考,这次考试有合肥一六八等名校参加,是一次难得与省内学校同台竞技的机会,再一次证明了学校教师的实力与水平。
4. 课题论文硕果累累,青蓝工程稳步推进
教研处在开学工作会议上就动员学科主任发动教师积极撰写论文,4月份学科主任评选推荐60篇上报市教科所参评,获奖48篇,一等奖11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18篇。
本学期,教研处调研在研市级课题的研究现状,督促指导2019—2021年立项的市级课题做好结题准备工作;并鼓励更多老师认真准备积极申报省、市级教科研课题。5个课题组申报了省级课题,9个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本学期拟召开的2022年立项课题中期验收会及已结题课题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会因时间冲突建议推迟到下学期召开。
教研处于5月底组织召开了青蓝工程实施推进会、检验“青蓝工程”成果,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耘主持,亳州一中党委书记、校长耿成华参会并就青蓝工作开展给予指导。教研处副主任王娜介绍了“青蓝工程”的实施情况、检查情况汇报、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青蓝工程指导老师代表及青年教师代表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有力推进青蓝工程的进展,推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成长。
5.反思教科研,协调实践重落实
反思本学期工作,年级之间,备课组之间的教研协调与统筹做得还不够好,缺少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尖子生培养研究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年级之间的传承的尖子生培养体系;课题研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研究还不够。
在过去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中,教研处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工作,进一步推进亳州一中“四层,三线教研体系”的落实,完成了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强化协调合作系统观,整合全校的教研力
现阶段,亳州一中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如何擦亮百年名校品牌,摆在每一位亳州一中人面前。亳州一中以研为本,以研促学,逐渐构建起学校,年级组,备课组,教师的四层教研,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的三条教研线的“四层,三线教研体系”。各位学科主任独当一面,备课组长努力奋进,亳州一中逐步实现了三个年级一盘棋,全校教研统筹抓。
“四层三线教研体系”从学校层面的大教研活动,关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紧跟教研教学热点,研究高考,教材,教法;从年级层面的各个备课组,依据进度分析教材,探讨试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备课组层面,统筹学科进度,分工协作进行年级教研,教学交流,积极配合年级工作战略;从个人层面,创设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为每一位老师在优质课,课题,论文评选等领域做好评选、引领、服务工作,利用学科网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备课,积极进行有效教学。
2.强化业务学习,落实大教研活动,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学习二十大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传达国家、省、市文件和通知精神,本学期整理编辑了两期“亳州一中业务学习活动专题”材料,涉及“推进中国式教育考试现代化”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评价”,其中“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评价”按照九大高考学科分学科进行整理编辑。业务学习材料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备课活动的前20分钟,由老师进行领学并分享学习感悟。同时,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推出了《教研(备课)组业务学习活动记录簿》。
在教研处袁主任(现任工会主席)、韩主任的指导下,在各位学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于3、4、5三个月份进行了3次大教研活动。大教研活动重在“传理念、开眼界、修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学期教研活动内容聚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新高考背景下的选题、命题策略研究”、深研“高考评价体系”、落实“学科关键问题解决”。3月份的大教研活动创新了形式,进行全校所有学科的集体教研,重点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结合《高考蓝皮书》重点学习分析“2022年高考命题规律、2023年高考命题趋势判断”, 点燃了学科教师研究高考、探究命题的热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3.乘“三新”改革的春风,成立试题研究中心,提升教师的命题水平
当前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强教科研与试题研究成为学校一个可供突破的方向。以耿成华校长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宋耘副校长的直接领导、韩峰主任的大力推动,成立试题研究中心。
试题研究中心采用多种手段对命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一是在校内请命题专家开展讲座活动,二是开展学科内命题技术与技巧探讨活动,三是在一次次的命题实践中提升,四是分三批组织教师到合肥参加命题技术培训。
积极参与年级学业质量检测,本学期组织三次大型考试命题工作。第一次是为高二年级命制第二次月考(5月26—27日)命制全科试卷。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为高三年级命制冲刺卷,各学科命题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打造精品试卷,高考结束后有很多学科的试题与高考题高度类似,受到了学生、教师、领导和家长的高度评价。第三次是部分学科参与高一年级的期末联考,这次考试有合肥一六八等名校参加,是一次难得与省内学校同台竞技的机会,再一次证明了学校教师的实力与水平。
4. 课题论文硕果累累,青蓝工程稳步推进
教研处在开学工作会议上就动员学科主任发动教师积极撰写论文,4月份学科主任评选推荐60篇上报市教科所参评,获奖48篇,一等奖11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18篇。
本学期,教研处调研在研市级课题的研究现状,督促指导2019—2021年立项的市级课题做好结题准备工作;并鼓励更多老师认真准备积极申报省、市级教科研课题。5个课题组申报了省级课题,9个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本学期拟召开的2022年立项课题中期验收会及已结题课题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会因时间冲突建议推迟到下学期召开。
教研处于5月底组织召开了青蓝工程实施推进会、检验“青蓝工程”成果,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耘主持,亳州一中党委书记、校长耿成华参会并就青蓝工作开展给予指导。教研处副主任王娜介绍了“青蓝工程”的实施情况、检查情况汇报、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青蓝工程指导老师代表及青年教师代表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有力推进青蓝工程的进展,推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成长。
5.反思教科研,协调实践重落实
反思本学期工作,年级之间,备课组之间的教研协调与统筹做得还不够好,缺少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尖子生培养研究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年级之间的传承的尖子生培养体系;课题研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研究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