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药科技学校是一所市属公办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与安徽亳州技师学院实行一校两牌。学校位于“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占地面积335亩,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药学系3509人、医护系2992人、智能工程系2445人)。2023--2024年,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康复专业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专业学院、安徽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院三个高职专业学院。与安徽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开展“3+2”中高职衔接联合办学工作,实施“三元融合五年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点。
学校始建于1960年5月,初为亳县城关初中,1970年3月至1978年5月停办;1978年6月恢复亳县城关初中;1982年2月更名为亳县四中(亳州四中);1986年6月改制为亳州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2007年6月更名为亳州中药科技学校;2011年9月整体搬迁至新校区;2012年4月设立安徽亳州技师学院;2017年7月亳州中药科技学校获批为安徽中药科技学校。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育部职教发展研究中心基地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国家首批l+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学校、教育部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建设校、安徽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重点试点学校。学校荣获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安徽省首批优秀A类中等职业学校、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校园等,建有标准的亳州市职业能力等级评价机构。
办学条件一流。学校目前总建筑面积143995.8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558.44万元,图书馆图书52.286万册、师生图书阅览室7个。学校设立药学系、医护系、智能工程系,综合高中部、行知教学部和艺术教育部六个教学系部及中草药种植和研发中心。开设中药、中药制药、药剂、药品食品检验、护理、康复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32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设有药学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数控加工中心等校内专业实训室95个,其中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学校现拥有产业学院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8个(其中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3个)。
师资力量较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5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4.7%,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77人。“双师型”教师185人,占专业课教师的78.3%。有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坛新星10人、名师工作室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名班主任工作室2个;江淮职教名师1人、市级药都名师6人、学科带头人12人、骨干教师16人、教坛新星26人。
专业特色鲜明。学校聚焦“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群融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强药学、医护、智能工程三大专业群的建设,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近两年,学校新增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老年人服务与管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6个与地方产业强相关专业,其中,中药、护理2个专业获批全省第一批优质专业,中药专业群获批全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其中,中药专业群实训基地获批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护理技能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批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为促进亳州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中药鉴定技术》示范课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特等奖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2024年教师参加中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得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2项。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我校获护理技能赛项银奖,2024—2025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同学获市赛16金34银11铜,省赛获7金9银6铜,人社系统职业技能大赛获2银3铜。2025年我校本专科对口升学考试中,参加考试2260人,达线2210人,达线率97.79%。学生参加创业创新大赛获省一等奖6项,“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获非遗作品一等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一种中药炮制用炒药锅》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学校主办学术期刊《药都职教研究》受同行高度认可。
校园环境优美。校园环境清雅如画,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曲径通幽的梧桐大道与灿若云霞的樱花大道纵横交错,春日粉雪纷扬,秋时金叶铺毯,编织出四季流转的诗意。中心池塘碧波潋滟,锦鲤曳尾游弋,倒映着太湖石堆砌的假山,藤萝垂蔓间隐约可见"厚德载物"的篆刻题字,“东垣亭”和“扁鹊亭”下常有学子执卷静读。五座以“五德”理念命名的药用植物园星布校园,仁德园的芍药灼灼其华,义德园牡丹连畦成阵,礼德园的忍冬攀架而生,智德园甘草清香漫溢,信德园腊梅暗香疏影,500余种药用植物既构成活的《本草纲目》长廊,又将中医药文化深植于亭台水榭之间。青石小径蜿蜒穿过竹林,石凳上苔痕斑驳,每处转角皆可邂逅药香与鸟鸣的和鸣,于无声处浸润着杏林学子的精神家园。
德育成效显著。坚持规范养正、协同育人。全力打造“1心3全10素养”德育品牌,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全育人为体系、以十大素养为抓手,实施“道德长跑”和“七彩课程”。推行军事化管理,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晨跑锻炼、劳动教育、集体诵读、志愿活动、社团活动、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广泛普及华佗五禽戏,定期举办春、秋季学生运动会,全年开展近50项文化艺术活动,结合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健学生体魄、美化学生心灵。学校建有建安书社、古谯书院等七处阅读场所,全力提供优质的读书平台,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每周四利用学校视频平台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系列诵读活动,年阅读学生数达26万余人次,荣获安徽省第二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优秀读书品牌活动奖”及省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5个。
服务地方有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中药师、护士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证考试通过率稳居省内前列;走进企业和市场调研,促进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2024年学校深入30余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放了1000余份调查问卷,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邀请了50余家用人单位入校进行宣传招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布了67次企业用工信息,为校企合作搭建了更加畅通的沟通桥梁;为2798人次的企业员工提供了技能培训,助力企业人才提升;召开了6次实习岗前培训会,组织了2900余人次的实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每年承担教育、人社及社会类综合考试36次左右,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就业满意度95%以上。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六一战略”“世界中医药之都”规划,实施“1334”工程,树立“德育品牌、大赛品牌、中药品牌”,践行“三元融合五年贯通”育人模式,聚焦专业建设、聚焦职教高考、聚焦技能大赛、聚焦师资队伍、聚焦产教融合、聚焦社会培训,加强药学、医护、智能工程三大专业群建设,让学生在“三香三园”环境中健康成长,并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下一步,学校将认真制定学校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坚持以用心上好“六堂课”(思政课、体育课、实训课、阅读课、创新课、艺术课),用力做实“十件事”(提升教师幸福指数、持续规范教学行为、狠抓大赛梯队培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着力提升教研质量、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推进学生自我教育、强化制度约束机制、全力打造七彩课程)为抓手,一以贯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力争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师生幸福、社会认同的高水平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