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市教育系统师生纷纷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教育强市建设。
亳州市第二中学教师罗群:全会将教育放在“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位置,强调教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关键作用。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殿堂,更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主阵地。将自觉肩负起“国文”与“国魂”双重塑造者的使命,深挖文本的“育人价值”。围绕“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传承”等时代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能力是参与社会、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关键工具。
亳州市第二中学教师储接弟:今后将以全会精神为灯塔,更自觉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养成教育,融汇于每一次深情朗诵、每一次文本剖析、每一次心灵对话之中,引导学生在文化的海洋里“把准舵,扬稳帆”,促使他们成长为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华情”、具备“世界眼”的时代新人。
亳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梅:全会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对学校而言,核心在于突破资源局限、提升办学质量。今后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活动深度融合,通过爱国主义主题班会、校歌和红歌比赛、国旗下的讲话、演讲比赛等活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亳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蓓:全会提出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文化建设”,这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方向。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传统与现代”跨媒介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将《诗经》中的农事诗改编为情景剧,用镜头记录家乡非遗技艺并配文解读,以短视频形式阐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交融故事。
亳州市第三十六中学教师张婉明:我深切体会到,教师必须当好“研读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先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再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结合劳动教育学科特点组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既提升科学素养,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将全会提出的“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落到实处。
亳州市第三十六中学教师赵黎花:特别关注全会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论述。作为历史教师,我要用好历史课堂的主渠道,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同时探究亳州地方史并融入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社会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亳州市第十八中学教师张光辉:全会擘画的“十五五”发展蓝图,不仅是国家奋进的路线图,更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结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我将把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以“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学生积极创新的种子,以“共同富裕”诠释公平正义,引导学生理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涵,以“绿色发展”培育责任担当精神,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亳州市第二中学高一(33)班学生何沐霖:将来,我们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更应成为政策落地的践行者。我深知,扎实的学科基础是未来我们投身创新实践的底气。我和同学们将科技与生活结合,设计出一件件兼具技术水准与实用价值的创新作品。这些实践让我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成长体验。
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31)班刘铠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参与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全会提出的“健全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机制”的深远意义。
亳州市第三中学高二(13)班学生范文硕:全会提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文科学习的实践方向。我尝试用短视频解读《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市井文明,用公众号文章分析“一带一路”中的文化交融故事。我深刻明白:文化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用青年视角赋予传统以新活力。
亳州市第三十六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李言然:通过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老师经常说的“教育打底子、科技添力气”的涵义,深知只有现在把知识学扎实了,才能把课本里的公式和定理真正变成手里的小发明,将来才能为国家做有用的事。(统稿:洪雷 编审:张秀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23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1626号
主办单位:中共亳州市委教育工委 亳州市教育局 值班电话:5125009(白天);5125118(夜间)
网站标识码:3416000021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